点赞! 我国"地沟油"让飞机上了天 还飞越太平洋

11-23 15:52  

22日凌晨,加注了我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空煤油的一架航班,在美国芝加哥平稳降落。让人意外的是,这架航班加注的生物航煤是以餐饮废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沟油为原料的!

我国生物航煤首次跨洋商业载客飞行

这是我国生物航煤首次跨洋商业载客飞行。

加注了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煤的海南航空787客机,于北京时间21日14:15从首都机场起飞。搭载了186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经过11小时41分钟,于22日凌晨北京时间2:11,平稳降落在美国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

机长 孙剑锋:

整个飞行过程非常平稳顺利。最大飞行高度已达到41000英尺。发动机状态良好。燃油状态良好。完全达到了这次验证飞行的目。

能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生物航空煤油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主要包括椰子油、棕榈油等,甚至包括动物脂肪、餐桌上的废弃油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沟油”。

此次用于跨洋商业载客飞行的中石化1号生物航煤,就是以餐饮废油为原料,并以15:85比例与常规航煤调合而成的。

使用生物航煤,可以使飞机在保证原先飞行安全和效率下,有效减少碳排放量。

减排大户:相当于一年植树3亿棵

统计显示,1吨传统航煤燃烧后将排放3.2吨二氧化碳,我国目前的航煤消费量约3000万吨,如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每吨生物航煤至少减排30%来计算,一年可减排约33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植树近3亿棵、近200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吉原介绍,民航要想在生产不断扩大的同时,又能达到减排的目标的话,生物燃油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地沟油” 突破航空业发展瓶颈

在2014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在2020年碳减排40%-45%,其中民航业是减排的一个重点目标。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副司长 吉原:

国际民航组织现在的目标是,2020年以后碳中性增长。即2020年以后,虽然生产量还在增长,但是碳排放不再增长。所以说哪个国家发展速度快,哪个国家的压力必然就大。

生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植物吸收,以此循环,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减少35%以上,甚至超过50%。同时,还可以降低地沟油流向餐桌的可能性。

全球仅四个国家拥有这项技术

我国是从2006年开始立项研制生物航煤,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法国、芬兰之后第四个拥有生物航煤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国家。

2011年,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在其生产基地建成了亚洲第一套生物航煤工业示范装置,每年生产生物航煤的能力是10万吨,足够北京飞纽约200-300次。

https://img.cjyun.org.cn/a/10142/201711/ec16349939a7b8c000c3cc8cc550251e.jpeg
{"appId":"wx7ea456f17016fc22","nonceStr":"R7Y9XLjYXtoWWO57","timestamp":1744630216,"signature":"33fee5fd408b903bece105db140ca6c1a17480c8","link":"https:\/\/m-yunshangyunmeng.cjyun.org\/p\/33128.html","desc":"\u5168\u7403\u4ec5\u56db\u4e2a\u56fd\u5bb6\u62e5\u6709\u8fd9\u9879\u6280\u672f\u6211\u56fd\u662f\u4ece2006\u5e74\u5f00\u59cb\u7acb\u9879\u7814\u5236\u751f\u7269\u822a\u7164\uff0c\u76ee\u524d\uff0c\u5df2\u7ecf\u6210\u4e3a\u7ee7\u7f8e\u56fd\u3001\u6cd5\u56fd\u3001\u82ac\u5170\u4e4b\u540e\u7b2c\u56db\u4e2a\u62e5\u6709\u751f\u7269\u822a\u7164\u81ea\u4e3b\u7814\u53d1\u751f\u4ea7\u6280\u672f\u7684\u56fd\u5bb6\u3002","title":"\u70b9\u8d5e! \u6211\u56fd\\\"\u5730\u6c9f\u6cb9\\\"\u8ba9\u98de\u673a\u4e0a\u4e86\u5929 \u8fd8\u98de\u8d8a\u592a\u5e73\u6d0b","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130\/202501\/b3891efbd3a05cc0a239f98a0c87998a.png!w300_h300.png","debu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