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井边的红军

06-14 09:41  

井,一口简陋却汩汩出水的井,在江西于都县段屋乡铜锣湾村里冬去春来85年。

村民在井边立了一块碑,上书:“革命井”。

85年前的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一军团在此集结休整,随后出发长征。在短暂停留的几天里,红军给百姓打了这口井。

70多岁的村民刘志俊,经常会被请来讲述“革命井”的故事,因为他的父亲当年曾跟村里的红军生活在一起。

“我父亲说红军驻扎村里后,很快就跟群众打成一片,一点都没有生分。”刘志俊说,“一个个都是和和气气的人,说话做事都和气。”

根据很多亲历者的讲述以及当地党史部门的记载,红一军团在铜锣湾村集结待命的日子里,“军风严整,纪律严明,爱护群众”。

红军到来时,铜锣湾村的饮水、用水仅靠一眼小水井和山上的一个泉眼,多有不便。见此情景,红一军团和村里商量后,决定帮村里百姓再打一口井。很快,红军紧急安排有经验的战士给村里打出了一口水井。“村里的很多老人都亲口讲过,井出水的时候,井边上全是欢呼的红军战士和百姓,不分彼此。”刘志俊说,后来村里把这口井叫“革命井”,以纪念红军。

打井的红军,井边的红军。红军走后很多年,铜锣湾村的百姓依旧挂在嘴边,一直讲述到85年后的今天。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铜锣湾村的“革命井”边,在瑞金沙洲坝著名的“红井”边,在赣南许许多多吃水不便的山村里,百姓们在一口口“红军井”边认识了红军,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在整个中央苏区,多少曾经无桥而后红军建起的桥边,多少无路而后红军帮着修起的路边,甚至一缸缸红军的肩膀挑来的清水里、一垛垛红军砍好的柴火堆边,都留下了红军的身影。

如是久了,百姓的心里怎会没了红军?

从此,一支军队和百姓,便是心手相连,生死相依。

从此,一支军队和领导这支军队的党,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即使前路漫漫、征途凶险,也都有了必胜的底气。


https://img.cjyun.org.cn/a/10130/201906/c6772079ab51790cf57bbb1de22b2708.jpg
{"appId":"wx7ea456f17016fc22","nonceStr":"chU8nRK1LdFTFZqe","timestamp":1746982537,"signature":"08432a6a976ed5a1137e7110b668eec0c0da79cf","link":"https:\/\/m-yunshangyunmeng.cjyun.org\/p\/61616.html","desc":"","title":"\u3010\u58ee\u4e3d70\u5e74 \u594b\u6597\u65b0\u65f6\u4ee3\u3011\u4e95\u8fb9\u7684\u7ea2\u519b","imgUrl":"https:\/\/img.cjyun.org.cn\/a\/thumb\/10130\/202501\/b3891efbd3a05cc0a239f98a0c87998a.png!w300_h300.png","debu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