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儿的份子钱

02-13 15:07   云上黄石

节前欢喜过大年,节后回到解放前。这年刚过完,相信不少人都有这种感慨。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免不了要走亲访友、人情往来,礼物、红包、压岁钱、份子钱……名目繁多的份子钱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

我现在能拿出的只有25万元礼金,你先收着,我以后会更加努力,一定把剩下的25万补上。

这是近日某卫视一个相亲的现场,面对丈母娘一步到位的要求,年轻人最终被50万的彩礼吓哭了。近些年有些地方,尤其一些农村地区,彩礼、份子钱变得越来越夸张,各类宴席也是摆得越来越离谱。

媒体报道,在一些地区,出现用秤称足三斤三两百元大钞作彩礼的现象;还有的讲究“万紫千红一片绿”,即1万张5元钞票,共5万元,1000张百元大钞,共10万元,50元钞票看着给,彩礼15万元起价;更有的地区按女子学历标价,本科15万,大专12万,中专10万……

与“高额彩礼”相伴而生的是份子钱,“起步价”一般是几百元,上不封顶。各地人情消费标准渐高,单次礼金一般已不低于200元,且支出方式五花八门,甚至人不到场可微信或支付宝转账等,让人倍觉尴尬。为了出钱摆酒凑份子钱,方式也是五花八门,高考失利有“安慰酒”,出狱返家有“洗心革面酒”,小孩子还没出生就有“保胎酒”,连母猪下崽也要整个酒。送出去的礼金多了,为收回礼金,自己没事找事也整次酒,这样就陷入了从怕吃酒到不得不吃酒,又到自己整酒的怪圈。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凑份子钱,份子钱? 它的来历是什么呢?其实,“份子”也写作“分子”,打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汤显祖《牡丹亭》写到:“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便是一例,四处募捐修祠堂,颇有古代乱集资、乱摊派的意思。

到清末民初时,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

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近年来,除婚礼外,生孩子、过百天、上大学、升职晋级、盖房子、搬新家、给老人祝寿……都要请客随礼,份子钱越随越多、别人随1000元,自己随200元,面子上很过不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随礼支出,越刮越猛的“随礼风”让不少人难以承受。

那么外国也有份子钱吗?

在美国,不兴中国式的“红包”,多数人会选择送陶瓷、床上用品等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英国人结婚以送礼物为主,礼物贵重程度由关系亲疏决定,但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可能会直接送礼金。

德国人也很注重送礼,但他们一般只送礼品不送钱。

在日本,朋友关系一般的,随份子的数额多为3000到5000日元,折合人民币两三百块钱。

韩国人“随份子”的数目也有不成文的惯例。例如,普通的关系给5万韩元,折合人民币300元左右;关系好的给10万韩元。

随份子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亲朋好友,同学邻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大家凑一把,添一份力量,既拉近感情,又能解燃眉之急,何乐而不为?随份子里,有着同喜同悲的感情。份子钱代表了一份祝福,但是钱永远不能代替感情,如果将份子钱的多少作为感情远近的标准,恐怕就丧失了人与人情感的原汁原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