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贤臣黄香:黄香(公元68~122年),字文强,,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以孝闻名,以才著称,忠孝两全,德才兼备,是东汉著名的孝子、贤臣、清官。他从小孝敬父母,9岁时母亲病故,他对父亲更加孝敬。夏天,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以自己身体为父温席。其“扇枕温席”的孝行载入《三字经》,被列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黄香自幼聪慧过人,博学经典,才思敏捷,会写文章。12岁时,他受到江夏太守刘护的赏识,被署为门下孝子,举荐到朝廷。汉章帝赏识他的德才,授予郎中之职,入尚书台(为皇帝起草和保管文书档案的机构)助理政务,还让他入东观(皇家文史馆)进修。其间,他学识大进,才华横溢,誉满京师,被称为“天下无双的国士”。 汉章帝当着诸王百官,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他后晋升为尚书郎、尚书左丞(主管吏民奏章的官员)、尚书令(尚书台最高长官),官至魏郡太守。
他为官公正廉明,忧公如家,秉公执法,勤政爱民。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东平、清河两个藩国发生“妖言”案,株连千人,民众冤声载道。他受理此案后,亲自复审核查,使案情真相大白,避免了一起特大冤案。延光元年(公元122年),他出任魏郡太守,时逢水灾,将自己的俸禄和朝廷给他的赏赐,全部捐献出来赈救灾民,带动丰富之家助官赈灾,使灾民获得保全,灾民们感恩戴德。他本救灾有功,朝廷却迷信“天人感应”之说,奉行“灾异策免”,免去其职。数月后,他因身心交瘁卒于家,享年54岁。
他去世后,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今云梦县义堂镇黄孝村),建有黄香墓,并数次重建。他留下《九宫赋》、《天子冠颂》、《责髯奴辞》等著作,事迹传于《后汉书》、《东观汉纪》、《楚国先贤传》、《楚师儒传》、《四库全书》、《三字经》等古籍中。
傲骨忠臣黄琼:黄琼(公元86年—164年),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名臣,尚书令黄香之子。历任议郎、尚书仆射、尚书令、魏郡太守、太常、司空、太仆、司徒、太尉、大司农,封爵邟乡侯。黄琼早年求学京师,常随父亲出入尚书台。黄琼为人刚直不阿,坚持正义。黄琼应征人朝,开始任议郎,稍后迁任尚书仆射(尚书台的副长官)。黄琼曾随其父黄香在尚书台接触并了解了朝廷的各种典章制度,因而任职后办理公事娴熟练达。不久,黄琼升任尚书令。上任后,他发现选举取士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他上奏将原选举的四个科目增加了孝悌和政事两项,并恢复端门复试,以核实真假,分辨清浊。黄琼言之有理,顺帝便批准执行。永兴元年(公元153年)黄琼升任司徒(相当于宰相);永兴二年(公元154年)调任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位居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地位仅在皇帝之下,总揽军政大权。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桓帝利用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唐衡等的力量,除掉了梁冀集团。太尉胡广、司徒韩演、司空孙朗等,都因阿谀奉承、巴结逢迎梁冀而被免官废爵。黄琼则因立身严正,与梁氏针锋相对,被封为邟乡(今河南颍川县)侯,赐给食邑千户。黄琼托病辞让不受,并六七次上书陈情,言辞恳切,终被赐允。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朝廷借寇贼扰民之故,免黄琼太尉之职。稍后,复职为司空。同年秋,以发生地震为由,责免黄琼司空之职。延熹七年(公元164年),黄琼病情加重,但仍关心国家大事,一心系念朝廷。临死前,他还向桓帝上疏,披肝沥胆,陈不讳之言。他说所陈之言,如有万分之一的效果,他将死而无恨,含笑九泉。黄琼于这年逝世,享年79岁。封赠车骑将军,赐谥忠侯。四方名士前来送殡的达六七千人之多。
抗暴诤臣黄琬:黄琬(公元141年-公元192年),字子琰。江夏郡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中后期名臣,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封关内侯。黄琬天资聪慧,有口才,敏于思考应对。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京师洛阳发生日食,不见天日。当时桓帝在位,梁太后执政,国舅梁冀专权,帝、后关系微妙。古时以日、月比喻帝、后,回答不当,非惹帝恼,即招后疑,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黄琼正思考如何比拟。这时年仅7岁的黄琬正在祖父黄琼身边,说:“何不说日食之余,正如初生新月。”黄琼一听,惊异不已,连称此言绝妙,即以黄琬妙语向太后作答。从此,黄琼更加奇爱黄琬。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黄琼任司徒,位列三公,黄琬以公孙(三公之孙)之故被朝廷授为童子郎。黄琬称病不就,因而名扬京师。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司空盛允患病,黄琼遣黄琬前往问候,适逢江夏郡也派官员到盛允公府报告蛮族抗争的情况。盛允打开书信看后,便对着黄琬开玩笑说:“江夏大邦,想不到蛮多士少。”黄琬随即拱手答道:“蛮夷骚扰华夏,责在司空。”说罢,振衣拂袖,告辞而去。盛允见此情形,十分惊异,深感黄琬不同于一般少年。
东汉桓帝延熹年间,黄琬被任命为侍从皇帝的五官中郎将。他的顶头上司是光禄勋陈蕃。陈蕃非常器重黄琬,协力同心,革除积弊,于是一大批高才洁行的优秀人才得到推荐。而那些凭借家世的权贵子弟由于得不到推荐,就对陈蕃、黄琬心存怨恨,进而中伤和诬陷,结果陈蕃被罢免光禄勋的官职,黄琬遭到禁锢长达20年之久。至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太尉杨赐向灵帝上书,荐举黄琬有拨乱之才,因此黄琬又被朝廷征召为议郎。不久提升为青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淄北)刺史,接着调任侍中。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调任豫州牧(即刺史)。时值黄巾起义,黄琬镇压了境内的起义军,被封为关内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国各地起兵讨伐董卓。董卓迁都长安后,任命黄琬为光禄大夫。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又调黄琬为司隶校尉。黄琬则对董卓专权怀有切肤之痛,认为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生灵涂炭,便与司徒王允等一批老臣宿将密谋铲除董卓的大计。是年5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率西凉军为董卓报仇,攻进长安,将黄琬逮捕下狱,不久即遇害,死于狱中,时年52岁。
出品:云梦县委宣传部 云梦县融媒体中心